绍兴古桥遐想
栏目:古桥开发 发布时间:2023-05-20
在距今一万多年的浙江新嵊盆地,当时还是一片湿地。古越先民请来治水英雄大禹来治理这片沼泽地。大禹带领民众在盆地的出水口深挖滩,低筑堰,疏通了剡溪,排出了新嵊盆地的积水,形成了新嵊平原。经大禹疏通的这段剡溪现称为禹溪。禹溪和新嵊盆地中众多溪流中都有卵石堤堰,这种绝水为梁的堤堰上可行人,下可通水。这就是罗英先生所称的堤梁式桥。民间称其为“石砩”。诸暨有座三孔半圆拱桥名为“石砩桥”。可知这座拱桥的前身是“

在距今一万多年的浙江新嵊盆地,当时还是一片湿地。古越先民请来治水英雄大禹来治理这片沼泽地。大禹带领民众在盆地的出水口深挖滩,低筑堰,疏通了剡溪,排出了新嵊盆地的积水,形成了新嵊平原。经大禹疏通的这段剡溪现称为禹溪。禹溪和新嵊盆地中众多溪流中都有卵石堤堰,这种绝水为梁的堤堰上可行人,下可通水。这就是罗英先生所称的堤梁式桥。民间称其为“石砩”。诸暨有座三孔半圆拱桥名为“石砩桥”。可知这座拱桥的前身是“石砩”。陈国祯先生认为“舜避丹朱”时期的上虞“天下第一桥”可能就是“石砩”。利用河中高出水面的石块过河,这是天然磴步桥。在河中按放规则石块,用以过河,这就是人工磴步桥。新昌东岩头桥就是在5孔天然巨岩磴步上凿槽铺板而成的天然磴步木梁桥。这座桥可能保存着原始古桥的万年信息。



2005年,新嵊盆地小王山遗址发掘出9000多年前的稻作文化、红陶文化的实物,证明9000年前这里已呈现中华文明的曙光。当时新嵊盆地四周的会稽山、四明山古树参天,竹林成片。古越先民可能用竹搭建竹拱桥、竹梁桥。可能制作木排、竹筏在新嵊盆地的溪流上横排为桥,横筏为桥,运载稻米等生产、生活资料。竹桥、独木桥、石砩、排筏等原始的桥梁形态促进能够这一带古越先民氏族群体村落的形成。随着浙北冲积平原的延伸,古越先民们乘着木排、竹筏顺剡溪而下,进入浙北平原。在距今8000年前的萧山平原上,古越先民用船桨划着独木舟穿越平原江河。萧山跨湖桥8000年前的独木舟和船桨的出土证明了当时已有架舟为梁的浮桥。



7000年前的河姆渡遗址出土了陶船、船桨和干栏式建筑。这证明河姆渡先民比跨湖桥先民在舟桥技术上又有了进步。跨水的干栏式建筑其实就是干栏式木桥。这证明7000年浙北平原已进入干栏式木桥和浮桥时代。



古越先民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能制作精美、锋利的石刀、石斧、石犁。玉质石刀是这一时期工具水平的代表。玉璜是这一时期的装饰玉器。石璜、璜山、雅璜都是这一时期留下的古老地名。璜是一种半圆桥拱形玉器。古人可能是仿照天然石拱桥和拱形石砩制作的玉器。表达玉器具有桥的沟通功能。



古代剡溪流域多剡藤,山谷中有藤桥。剡藤纸名冠中华。古籍记载剡溪清风峡有栈桥。春秋后期,古越先民向外迁徒,成为遍布江南、西南各地的百越,竹桥、藤桥、栈桥、干栏式木桥技术也带到了各地。



2500年前,春秋越国越王句践建立的越城,定位城内三山,城址至今未变,绍兴城区的古桥也就有了2500年的定位背景。汉代《越绝书》记载,越王句践议论战事时,十分注重津梁的通过能力。以当时越国先进的青铜工具为前提,当时的大型的木梁桥应当很普遍。句践所指的军队能通过的津梁指的可能是大型的木梁桥和大型浮桥。句践称霸中原时,越国的建桥技术也传到了北方。绍兴印山越王墓是用八字撑架式的木材搭成。现在新昌山区还有不少八字撑架式的木桥,古风犹存。



东汉时代,会稽郡已能建造半圆墓拱和折边墓拱。创造瓷器的越窑也创造出各种不同拱型的窑门和拱型窑顶。这些折边拱、圆弧拱技术也会移植到桥梁建筑中。于是会稽郡有了折边拱桥和半圆拱桥。东汉初创的半圆砖拱桥直到北宋还有少量存在。绍兴的府桥直到北宋才由砖拱桥改为石拱桥。绍兴府直街地下还保存着砖拱桥拱券遗存。



东汉马臻创建百里鉴湖,百里长堤上几十座雄伟的闸桥,创造了闸桥的世界记录。这也是石梁桥的世界记录。分隔鉴湖的湖中长堤上有三座桥有可能是石礅石梁桥。



东晋时,政治、经济中心南移。大批名人、名匠定居会稽,这给会稽带了北方的建桥新技术。东晋著名诗人谢灵运从始宁(今嵊州三界)出发,逢山开路,逢水搭桥。开通了始宁至始丰(今天台)的古道。谢灵运作为这条古道上的古桥创始人应该是当之无愧的。东晋光相寺前的半圆并列拱式的光相桥和东晋会稽谢太守建造的七折边拱的谢公桥是这一时期的桥梁代表作。这一时代的古桥珍品,后代虽经重修,由于绍兴人的好古,有幸保存至今。



隋代结束了中国长期分裂的局面。统一促进了交通事业的发展。隋代越国公杨素扩建越城,绍兴城区的古桥大都在这时定位。隋代敞肩拱赵州桥的建成、大运河的延伸和桥梁建设必然会促进绍兴的桥梁建设。唐代,京杭大运河延伸的浙东运河已全部连通。在浙东运河中,顺河建起了百里纤道。在百里纤道上建起了众多长达数里的桥堤组合纤道桥。现存绍兴纤道桥仍具当年雄风。唐宋时代,绍兴形成了几十种拱形的石拱桥系列、几十种类型的石梁桥系列和各种特殊结构古桥系列。南宋时,绍兴作为陪都,得到了桥梁建设的难得机会。城区和境内新建了许多古桥,原有的主要桥梁得以重建、重修。木桥、砖桥改建为石桥。市区八字桥、广宁桥都是南宋重建。绍兴现存23座宋朝嘉泰《会稽志》有载的古桥可能在当时都得到重建和重修。



元代改府为路,绍兴府改为绍兴路。全国以路构成行政区域系列。路通、桥通成了元代巩固统一、统治的重要条件。元代的统一对桥梁事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绍兴不少古桥上有元代重修的石刻记录。



明清时代,绍兴古桥创造超时代的科技成果。汤绍恩主持建造的24孔三江闸桥举世无双。他利用潮水涨落运送和安装桥梁部件。新昌悬链线拱迎仙桥的建成是超时代的科技成果。当时的建桥巧匠在理论上可能没有掌握这项科技,但他在实践取得这一成果。这一成果印证了在科技上“成功的就是合理的”这一道理。笔者在发现了迎仙桥、玉成桥、丰干桥、观音桥、果盆桥这类桥型后,一直寻找古代这类桥梁的成因。我请教国清寺的老和尚关于丰干桥、观音桥的出点。老和尚告知丰干桥是神仙丰干所造,观音桥是观音菩萨所造。不得要领。老和尚指点我看了一张唐代古画,我才有所领悟。古画上丰干桥是圆弧拱。我猜想唐代数学家一行法师在国清寺时期有可能是他建造了丰干桥。佛教天台宗传到日本后,现在日本也此画副本。我寻访了迎仙桥建造者丁天松家乡丁公村的父老。他们告诉我这样一个故事:丁天松在家门口建造了一座半圆形石拱桥,建成后要拆拱架,因拱券下压,拱架木料难以拆除。丁天松设香求神,保佑桥能建成。拆除拱架后,果然保住了古桥。半圆形变成了椭圆形。我猜想丁天松从此得到了经验。在其后建造迎仙桥时,大胆地将桥拱设计为椭圆形,结果拆除拱架成了悬链线形,这是他意想不到的偶然成就。他将他的偶然成功变成他技术成功的必然,虽然他不可能掌握这项技术的理论,但他掌握这项技术的操作技能。他在浙闽古道上建造了一批悬链线拱桥。他没有儿子,他的这项技术也就失传了。我有一副对联来总结绍兴古桥:“二千五百年越城定位三山,六百七十座古桥幸存系列”。这2500多年有关古桥的无穷遐想正有待探索和考证。 


上一篇: 桥市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