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1-14古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续)
栏目:申遗专栏 发布时间:2023-05-20
82  Ⅰ-82  跨湖桥遗址  新石器时代   浙江省杭州市跨湖桥遗址位于城厢镇湘湖村跨湖桥西南约700米处,属上湘湖地带。遗址共测定碳十四年代数据和热释光年代数据29个,均分布在距今约8000 ~7000年间。过后,不断上涨的海侵导致遗址湮没。2001年,陈中缄的后人向博物馆捐献的几十件骨器、石器证明,20世纪60年代初期,湘湖已有“古物”出土。1990年5月30日,萧山市文物管理 委员会接到

82  Ⅰ-82  跨湖桥遗址  新石器时代   浙江省杭州市

跨湖桥遗址位于城厢镇湘湖村跨湖桥西南约700米处,属上湘湖地带。遗址共测定碳十四年代数据和热释光年代数据29个,均分布在距今约8000 ~7000年间。过后,不断上涨的海侵导致遗址湮没。

2001年,陈中缄的后人向博物馆捐献的几十件骨器、石器证明,20世纪60年代初期,湘湖已有“古物”出土。1990年5月30日,萧山市文物管理 委员会接到浙江广播电视大学萧山分校的电话,告知有同学拾到文物。于是,文管会干部前往城厢砖瓦厂取土现场,跨湖桥遗址被正式发现。 几天后,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到现场考察,确认为新石器时代遗址。此时,遗址已经历了20年的取土。在取得砖瓦厂的支持、配合后,当即 决定考古发掘。

遗址经历了1990年、2001年及以后多次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木(竹)器、骨角器,发现了灰坑、黄土台、残存墙体等建筑遗迹 ,尤其是发现了独木舟及相关木作加工遗迹。专家确定为一处内涵丰富、文化面貌独特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遗址的位置处于古湘湖跨湖桥 西,且在跨湖桥自然村中,故把遗址定名为“跨湖桥遗址”。由于有两次考古发掘的成果,并在专家建议下,于次年5月举办了影响深远的“跨 湖桥遗址学术研讨会”、“跨湖桥遗址考古发掘新闻发布会”和“跨湖桥遗址考古发掘成果展”;后又被国家文物局评为“2001年度全国十大 考古新发现”。

332    Ⅲ-35 永济桥  明至清    河北省涿州市

永济桥俗称大石桥,位于涿州城北拒马河上。该桥长153米,宽8.5米,由分水石至桥面高4.2米,为单路九孔石桥。两侧设地袱、栏板、望柱。永济桥始建于明万历二年(1574),名曰“巨马河桥”,万历十六年(1588)重修,天启六年(1626)桥毁又重建。明崇祯后,河道南移,遂 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在旧桥南建新桥,改名“永济”。桥端筑引桥,下有涵洞22个,引桥总长660米。因桥拱跨度大砌筑采用中国起拱技 法,造型优美,远望恰似一条彩虹横跨两岸。清末、民初年被誉为涿州八景之一,名曰“拒马长虹”。桥北端路西侧,原有碑亭一座,内立石碑一幢,乾隆帝御书满汉碑文。南引桥端石碑为李鸿章书“永济桥”之亲笔。北引桥有八柱大亭一座, 俗称“九间厅”。桥南端有牌楼一座,桥两端牌楼匾额、对联皆为乾隆皇帝亲笔。桥南、北建筑物,毁于民国六年洪水,御碑亭“文革”初拆 毁。

341    Ⅲ-44  单桥    明      河北省献县

单桥石桥位于沧州西的献县城南6公里处的乐寿镇单桥村。单桥石桥西距106国道1公里,是一座建于明崇祯五年(1632年)的五孔大石桥。桥身长 69米,宽9.6米,高8米,桥孔跨径约9.8米。桥身料石,表面用铁榫,中间用木柱穿心连结加固,使整个大桥连成一体。特别有意思的是:大桥按地形 水势设计的南高北低,南三孔稍宽略高,并在拱与拱之间增添4个小腹拱,以减轻石桥自重,提高泄水能力,使桥体显得美观别致。大小九个拱顶的 两端,雕饰着18个龙头,在栏板、栏柱上雕刻着不同的动物图案,当地至今对单桥还有“三千狮子,六百猴,七十二统蛟龙碑”的传颂。此桥是河北 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单桥,因地处京德古御道和滹沱河的交汇点上,自古即为南北要道。明朝在北京建都以后,人来车往,更感到无桥之不便。明正统六年(1441年)开 始建木桥,因滹沱河水势汹涌,木桥屡经毁复,耗费了大量人力财物。河间知府王逢元等,为长久之计,提议修建石桥。献县知事李粹自捐资主修, 邑人刘尚用、石守志、张九叙等捐资募款,力成此举。为此捐资出力者不计其数,就连石料都是商船纤夫不辞劳苦从千里以外的太行山区义务代 运。经过8年的努力,于崇祯十三年(1570年)落成,而成为京南的交通咽喉。至今桥面仍留有20公分深的车辙,可见石桥当年的繁华。自明代以后, 单桥历代都设有重兵把守。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华北时,对京德古御路采取避村过野,裁弯取直的办法,向西移了1公里重新修建新桥,使兴盛了几百 年的单桥冷落萧条下来,而石桥也得已完好地保存。

342    Ⅲ-45 弘济桥   明     河北省永年县

河北省永年县弘济桥

弘济桥位于河北省永年县旧城东5里的东桥村旁,跨越滏阳河。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重建。是一座单孔空腹式石拱桥,长48.7米 ,宽6.8米,跨径24.8米,两端的小券跨径,一为3.5米,弧矢1.6米,另为1.9米,弧矢1.05米,全桥用18道拱肋纵向 并列砌筑。券间由0.37至0.43米宽的腰铁相衔接。桥面两边各有18根望柱,柱首雕有雄狮、顽猴、硬桃、石桃、石榴等,并有17 块栏板,刻有美鹿走兽,武松打虎等图画。大小券外缘中央有龙头,边饰刻有飞龙、舞凤,二龙戏珠,尽端小券边饰是缠枝花。此桥与赵州桥 酷似。

347    Ⅲ-50 伍仁桥   明     河北省安国市

伍仁桥

  伍仁桥镇原名万寿桥(又名贵妃桥),位于河北省安国县伍仁桥村南。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桥长65米,宽6.7米,全部石质结 构。伍仁桥村,明代称伍仁店,是城南集镇水陆码头。每年春秋两季,商贾云集,市场兴旺。有“祁南雄镇”之称。伍仁此桥是座五孔联拱石 桥,桥面、拱券和桥墩之间都有铁腰和铁仲联接。严密结实。桥基为山炭、柏木桩、石板筑成。桥面两旁26对望柱上雕有栩栩如生的石狮子, 云朵花纹栏板,桥南口紧接包鼓石处雕有大型石狮各一,通高1.8米。北口两侧雕石像各一,长1.4米,高0.85米,底座0.6米。石狮子是该桥的 重要雕刻 艺术品,远近驰名。曾有“伍仁桥的狮子数不清”的古老传说。据传,清朝末年,伍仁桥镇两座当铺的帐房先生们,奉东 家之命 ,手拿算盘,带领伙计,多次到桥上清点狮子数目,结果数字各异。难数之处,在于母狮子身上雕有数目不同,神态百出的小狮子,有的大如 拳头,有的如核桃,有的趴在背上,有的蹲在身上,有的挑逗戏耍,有的则只露出半个头部,数起来,稍不留神就会漏掉。至今到伍仁桥赶集 的人们,大都要先到桥上观赏一番这些古老艺术佳品。“文革”中这座古代建筑也遭到了破坏,望柱石狮现存完好的只有27个。

  此桥历经380多年,大部构件均为明代遗物。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对望柱石狮仅有少数修补。1982年7月该桥被列入河北省重点文物 保护单位

515    Ⅲ-218 太仓石拱桥  元    江苏省太仓市

太仓石拱桥

从历史上看 ,水乡太仓历来桥梁甚多,但在一条数百米距离的河上有三座元代石拱桥,这在国内也属罕见。目前太仓市区致和塘上最有价值的周 泾桥、州桥、皋桥保存完好,分别是,它们距今已有660多年的历史。比之周边县市宝之珍之的明清石桥,这三座元代石桥,更显得古老珍贵。故 在1982年被江苏省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座古桥中,周泾桥与州桥为三孔石桥,皋桥为单孔石桥。其中周泾桥最负盛名,建于元至顺 元年(1330年),原名"海门第一桥"。周泾桥长17.26米,宽4.7米,高5.18米,桥正中地幅石上刻有"海门第一桥"字样,桥面中央一块3米长的龙门大 石上刻有八卦图案,桥身系青石建成 ,桥栏有缠莲枝等浮雕图案。  州桥是三桥中年代最久远的 ,始建于元天历二年〈1329年〉。该桥正中地 幅石一侧刻有"安福"两字,可知原名为“安福桥”,可能桥正好对着州署衙门,百姓俗称州桥。州桥长16.2米,亦为三孔,中孔高4.23米,跨度8.05 米。南北两孔淤塞年代已很远了,在近年整修河道时,挖出了北边的一孔,现成为两孔石桥。   皋桥建于元统二年 (1334年),本名兴福桥。桥 长15.05米 ,宽4.23米,高4.4米。可能单孔关系,显得较高,故又俗称高桥。古汉语中 "皋"通"高"字,为显其雅意,文人爱把高桥别称为皋桥。皋 桥的正中地幅一侧刻有八卦图案 ,拱石上还刻有花卉 ,早年桥身上长有枸杞等多种小树,平添古意。 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33   Ⅲ-236 莲花桥   清   江苏省扬州市

五亭桥

五亭桥原名莲花桥。这是一座奇特的石桥,桥上五座亭子,中间一亭突起,周围四亭对称拱立,状如莲花。这便是扬州的城市标志五亭桥。五 亭桥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是我国古代交通桥同观赏桥结合的典范。

541  Ⅲ-244 新河闸桥群   宋至清  浙江省温岭市

新河闸桥群

新河闸桥群位于新河镇南监、北闸、城北等村。它历史悠久,始建于宋,以后至清各朝屡有修建。新河闸桥群包括麻糍闸、中闸、北闸和下卢 闸四座,除中闸为3孔外,其余的均为2孔。形制为闸正中开两闸槽,闸墩下部做成分水尖,分水尖上叠砌石台,石台之上采用叠梁,其挑出的 叠梁头做成插拱状。这种做法非常具有地方物色,与我市现存的其他古平桥的做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尤其是麻糍桥,其建筑手法、建筑比例深 受木结构建筑的影响,与宋代《营造法式》的形制非常吻合,显得规整古朴。再伴之以“桥石将断,仙人以麻?粘之”的美丽传说,使之成为 到整个闸桥群的典型代表。

  新河闸桥群虽有变改,但还是较好地保存了历史原貌,内含丰富的历史信息,其在我市乃至浙江省的水利史、建筑史上都有较高的地位, 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物价值。

543  Ⅲ-246 寿昌桥     宋     浙江省德清县

寿昌桥

寿昌桥为单孔石拱桥,建于南宋。全国文保单位700多岁寿昌桥将整容今年5月,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了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县寿昌桥 列入其中。这座建于南宋咸淳年间,距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的古桥终于有了高级别的“护身符”。据了解,为了让寿昌桥早日“容光焕发”, 文保部门已经做出了保护方案,现正申报省有关部门审批。

  在常人眼中寿昌桥只不过是一座老石桥,但是,在文物专家的眼中,它是一件非常珍贵的古代艺术品,对它有高度的评价:该桥结构科学 、造型优美、装饰古朴、保存较好,是浙北杭嘉湖乃至长三角地区迄今发现的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宋代单孔石拱桥。据了解,位于杭州余 杭区塘栖镇,被誉为“京杭运河第一桥”的广济桥,从桥的规模、形制以及名气上看,寿昌桥无法与其相比。去年其与寿昌桥同时申报全国重 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它却落选了。由此可见,寿昌桥的确很珍贵。

  为了给这座珍贵的古桥作出科学合理的保护方案,县文保所专门邀请了南京博物院、省文保研究所对寿昌桥作了全身体检。文保专家对寿 昌桥的桥基进行了探查,他们在寿昌桥河道两端筑起围堰,抽干河水,仔细观察研究了寿昌桥的桥基。据文保专家介绍,寿昌桥的桥基下有许 多粗大的圆木桩,有的木桩直径达30多厘米,至今没有腐朽。建于木桩上的桥基几乎没有走样。这也正是寿昌桥经历了700多年风雨没有垮塌的 主要原因。从整体上来看,寿昌桥保存完好,但也有不少构件缺失,部分构件表面风化严重。经省地质研究所化验测试,寿昌桥的石构件中硅 、铁等成分流失,石构件的机械强度降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桥的抗压和抗震能力。

  通过一系列的实地勘察,文保专家认为,寿昌桥经历了700多年的风雨侵蚀,还能保存到现在的状况,实属难得,但要使它永久完整地保存 下去,修缮工作亟需进行。经过反复研究,他们作出了寿昌桥的结构保护和防风化保护两个方案。所谓结构保护,就是让寿昌桥恢复原貌,主 要是把寿昌桥缺失的构件补上,歪斜裂缝修正等等。这次修缮还规定,尽可能使用原构件,即使它已经碎成数块,也要把它拼接复原。化学保 护就是延长桥的寿命,在桥的石构件表面涂上某种化学原料,起到阻断风化的目的。目前结构保护方案已经通过,防风化保护因涉及到化学原 料的使用是否可行,正在作进一步的认证。

  县文保所所长朱建民表示,寿昌桥保护方案得以通过后,他们就立即进行施工单位招标,一定要选择一家高资质、有经验的古建筑施工单 位施工。

544  Ⅲ-247 赤溪五洞桥   宋     浙江省苍南县

苍南赤溪五洞桥

该桥位于苍南县赤溪镇过溪村。五洞桥为石墩型梁式石桥,长25米,宽1.7米,四墩五孔。各墩用条石、块石垒砌,桥面用三块条石板 拼铺,外侧有“宋咸淳三年(1267年)丁卯良月重建”楷书题记。该桥保存完整,造型古朴,有确凿的纪年,是研究古代桥梁的重要资

58  Ⅲ-261 泰顺廊桥     清     浙江省泰顺县

559  Ⅲ-262 仕水?步    清     浙江省泰顺县

604  Ⅲ-307 鸣水桥      宋    江西省樟树市

鸣水桥,位于樟树市区东南34公里,阁皂山凌云峰峡山口,四周崇山峻岭、翠竹苍松、壑深流急、环境清静雅致。其建于北宋政和元年 (1111年),历经800余年风雨,桥拱至今保存较好。是江西省现存的两座北宋时期石桥之一(另一座是庐山的观音桥)。 

  该桥建于峡山口悬崖之上。凿崖为基,以长条石砌桥座,用长0.58米、宽0.44米、高0.34米方石7块,自左至右砌为单拱,自上游纵向并列 砌17道拱圈,联为单瓮。石桥内空高2.5米,宽2.6米,桥身横砌长条方石,拱上再覆盖两条条石。桥面系用等边方石成对角菱形铺砌,桥长7.3 米,宽6.8米。桥上两侧设栏杆,由望柱、栏额、华板、地袱相构。望柱雕刻莲花瓣头,栏额、华板、地袱均为素面。桥瓮内,东岸基石上17道 拱圈,每圈的第一块拱石,顺溪流镌刻楷书铭文“大宋政和元年辛卯岁阁皂山道众化缘信”,西岸逆流方向刻有“人财物建此石桥至四年冬至 日毕工谨题”,字大如斗,清晰可识。1957年7月1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鸣水桥和一天门”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05  Ⅲ-308 清华彩虹桥    宋至清   江西省婺源县

彩虹桥被各媒体誉为中国最美的廊桥,是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她有着悠久的历史,建于南宋,已有八百年。全长一百四十米,由六亭,五 廊构成长廊式人行桥。每墩上建一个亭,墩之间的跨度部分称为廊,因此,也叫廊亭桥。从远处看,亭略高于廊,形成错落有致。

彩虹桥最大的特点:设计非常科学,其一、桥墩像半个船形,前面丰锐,后面平整,流线形,起到分解洪水对桥墩的冲击力。正是由于科 学的设计,古桥能保存到今天,历史上曾记载,最大水位接近桥面,当时洪水汹涌,假如墩头是平面的,桥早已被洪水冲毁。(理解这一块, 要把桥放到历史年代中去看,当时所能借鉴造桥的依据少。跨度大,难建石拱桥。)其二、桥墩之间距离不等。墩距的最大跨度为十二米八, 最小的为九米八,相差三米。这种设计,是根据汛期洪水的走向确定的。主流量经过的地方墩距较大,有利于行洪,桥墩受到的冲击也小;水 流平缓的地方,墩距较小,受到洪水的冲击力相对小些。其三、条石之间砌法讲究。桥墩是用长短大小不一的条石相钳在一起,缝隙小,结合 的非常牢固。这是因为桥墩内部是用砂石填充的,一但条石出现缝隙,长年被洪水冲击,很容易拉大口子,砂石被淘空,桥墩就会倒塌。要修 复一个桥墩难度大,桥墩的最大水深有四至五米,在当时落后的生产条件下,要清到岩基,将上百斤或成吨的石块砌好,难度很大,就光排水 一项,要用十多台农用水车,昼夜不停抽水,方能清到岩石砌条石。因此,当初的建造者,想把桥墩做好后,永远不再重修,做到一劳永逸。 桥墩是整座古桥的最精美部分。

610  Ⅲ-313  梅关和古驿道   明    江西省大余县

梅岭,又称大庚岭,位于大余县境正南面,距县城约7.5公里。岭巅的梅关,是古代中原通往岭南的最重要关隘,有“南岭第一关”之称。越关 而过的梅岭古驿道,更是千年以来,“南北之官轺,商贾之货物,与夫诸夷朝贡,皆取道于斯”的交通要冲,是“海上丝(瓷)之路”的重要 组成部分。在历史上,它对于统一祖国的南疆,沟通南北经济,促进国际交往和传播先进技术等方面,均发挥过极其重要的历史作用,也为历 代文人墨客所称颂。

南岭第一关 梅岭,居五岭之道,地跨赣粤两省。“其山延袤二百里,螺转九磴而上,山势峻险,磅礴高耸”、“形胜天堑,一夫当关,万夫莫 敌”。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又称:梅岭“南扼交广,西拒湖湘,处江西上游,拊岭南之项背”,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是江西南面之“重 险”,素为历代军事战略要地。

梅岭最初设关为秦代。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于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派十万大军翻越梅岭山隘进入岭南地区,统一了祖国的南疆。 为了加强对岭南的控制,遂于梅岭要塞设置梅浦关(古时大余又称横浦),拨以重兵守。

汉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汉武帝刘彻出兵征诗南越。其中楼船将军杨仆率领的一路“山豫章、下横浦”,也是从梅岭这座关隘进入 南粤的。平叛得胜后,留裨将庚胜兄弟守梅岭,并在岭北筑城,名庚将军城。后人为纪念庚胜,因他排行老大,故称梅岭为大庚岭。另有一说 ,因岭形似廪庚,遂名庚岭。今梅岭与大庚岭互用。

秦汉以后,历经三国、两晋以至南北朝,梅岭南北,战争仍甚频繁,梅关日显重要。隋朝统一中国后,为确保南疆安全,于开皇十年 (590年)设置大庚县,后废为镇。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复大庚镇为县。1957年国务院将“大庚”改称为“大余”。

作为祖国统一象征的梅征,历经千年仍屹立在梅岭山隘口上。关楼以砖石结构,东西横卧,紧连山崖,坐北朝南,居高临下,跨赣粤两 省。城阙部分高5.5米,宽6米,门洞进深5.5米,关门高3.5米,内宽3米。关楼南面墙上镶嵌阴刻“岭南第一关”匾额。南门两侧有清光绪癸未 年春闽汀李化题“梅止行人渴,关防暴客来”的门联。北门关楼上方书有一行体“南粤雄关”四字。东侧有一石磴为登关楼之路,西侧尚竖立 一块清康熙年间的赫红石碑,碑高2.76米,宽1.2米,上刻“梅岭”两个苍劲雄浑的大字。这些现尚存留下来的遗迹,是梅关古驿道繁荣历史的 见证。

“海上丝(瓷)之路” 隋唐以前,中国运销国外的商品,多以丝绸、茶叶为主。故从古都长安运往西方诸国之商道,有“丝绸之道”之称 。隋炀帝时,由于大运河的开凿,从中原沿大运河南下,经扬州、溯长江而入鄱阳湖,再逆赣江、章水而上,逾大庚岭而进入广东,然后顺浈 水、北江到达广州,渐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又一条主要通道。到了唐代,由于经济得到空前发展,商业交往愈加频繁,广州成了全国对外贸易 的大都会和重要港口。但从中原经江西通往岭南的陆路,仍是秦汉时期开拓的“新道”,因年久失修,“山道狭深,人苦峻极,故以载,则曾 不容轨;以运,则负之以背”。为了适应南北经济交流和对外贸易发展的需要,开元四年(716年),唐玄宗颁旨内供奉张九龄督率民工凿修梅 岭驿道。张九龄率民工“饮冰载怀,执艺是度”,在“岭东废路”,“缘磴道,披灌丛,相其山谷之宜,革其坡险之故”,命名拔地千仞、危 崖百丈的梅岭山隘成为了一条“坦坦而方五轨,阗阗而走四通”的官方驿道。宋、元、明、清诸代又对其进行多次维修和扩建。为方便为往官 员和商旅,以后还在驿道沿途修建了驿站、茶亭、客店、货栈等,使“囗(此处原文遗缺??编者注)耳贯胸之为类,珠琛绝赆之人,有宿有 息,如京如坻”。

到了宋代,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通过梅关的漕粮和茶盐运输量激增,淳化元年(990年),宋太宗为确保岭南经赣江而达汴京通道的畅 道,在大庚设置了南安军。嘉?八年(1063年),又在梅岭驿道的隘口上修建关楼一座,并立石有曰:“梅关”。

元明时期,尤以明代三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海运事业空前发展,国际交往更为扩大。当时,前来我国朝贡或通商的除占城、暹罗、真腊 、古里、爪哇、苏门签腊等东南亚的三十多个国家外,还有欧洲的荷兰、意大利等国家。他们带着珍珠、玳瑁、象牙、犀角以及狮子、孔雀等 奇珍异物来到中国,多从这条通道进入中原。而当时我国出口的商品,除丝绸、茶叶外,景德镇瓷口器也作为重要商品,远销国外。位于梅岭 脚下的大庚城,就成为当时江西瓷器、茶叶等商品出口的重要转运场所。

在历代封建王朝的兴亡更替中,梅岭古驿道虽有过曲折和兴衰,但基本上繁荣昌盛的。“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万足践履,冬无寒土”,就是 当时盛极一时的实况。而梅岭南北的府城,亦随着商业交往的频繁而日趋发展。尤其是“乾隆初,海禁并撤,洋货对骈臻,四方贸迁,络绎不 绝,南安府(今大余)当江广之冲,遂成一大都会”

“梅花之国” 梅岭驿道不仅是沟通南北政治经济的交通要冲,而且是驰名中外的风景胜地。

梅岭梅树众多。一入严冬,红白梅花拥满驿道,点点飞红,妍态迷人,朵朵银装,与雪争白。岭南岭北梅花又各不相同,南枝花落北枝始开, 自古称异。为吟赏这独特的景观,梅岭南北陆续建起寄梅驿、红梅铺、憩云亭、望格阁、通越亭、云封寺、六祖庙等楼台亭阁。许多文苑名宦 中路过梅岭时,都见景生情,吟诗作赋,刻石题碑,为这条繁荣的古驿道添彩增辉。南朝陆凯,路过梅岭时,适逢寒梅盛开,即兴赋诗一首: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这是描绘梅岭最早的一首咏梅诗。北宋时,苏轼贬官海南,路过大庚,欣见岭上红 梅怒放,触景生情,吟咏《庚岭红梅》诗一首:“梅花开尽杂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红雨熟黄梅。”据统计,仅《大 庚县志艺文》中,就收辑张九龄、宋之问、刘长卿、沈期、苏轼、张九成、文天祥、聂古枯、汤显祖、戚继光、解缙、戴衢亭、袁枚等历代名 人的传世佳作二百余首,构成了梅关古驿道清香不绝的梅文化。

千古绝唱“牡丹亭” 牡丹亭坐落于古南安府(今大余县)衙后花园内。园内古木掩映,流水淙淙,花飞蝶舞;园中“朝飞暮卷,云霞翠轩 ,雨丝风片,烟波画船”。这美丽的景致,使得临川才子汤显祖两次逗留南安,驻足流连,心意拱动。在这里,他倾心着墨浪漫主义杰作《牡 丹亭》 (又名《杜丽娘还魂记》),讲述一个缠绵、凄婉的爱情故事:南安太守的女儿杜丽娘,初游牡丹亭后,少女的心扉顿然被撩拨起来, 怀春的心思如春草般滋生蔓长起来,在梦里与理想中的情人柳梦梅相会,因情思得疾而逝。后托梦于柳梦梅。柳梦梅金榜题名钦点状元后,来 到南安府丽娘家前,悲痛欲绝。顿然,裂棺开。柳梦梅抱着丽娘尸身环绕牡丹亭三圈,杜丽娘还魂复生,有情人终成眷属。文因景颂,景因文 传。充满“千般爱惜,万种温存”的《牡丹亭》使汤显祖赢得“东方莎士比亚”的美誉,南安牡丹亭更是因此名播四海,其声誉不亚于滕王阁 和黄鹤楼。

“光照临川笔,春分庚岭梅”。牡丹亭以其独有的魅力,令代代文人墨客魂牵梦绕。途经大庚岭南北的文人骚客,无不来此寻幽探胜,留下佳 词丽句,至少南安府志和大余县志记有不少关于牡丹亭的感怀诗篇。1963年,我国著名戏剧家田汉来到大庚岭下,在牡丹亭旧址挥毫写下赞语 :“留得牡丹亭子在,晶莹应不让金沙”(金沙是指大余产的世界珍品??钨金矿)。

梅岭还是“赣南三年游击战争”的主要根据地。1935年至1937年,项英、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梅岭一带坚持了艰苦卓绝的游击 战争,开辟了红色赣粤边根据地。在那艰苦的岁月里,这里的人民、这里的山岭和溪流流经受了血与火的洗礼,为革命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陈毅气贯长虹的《登大庚岭》、《偷渡梅关》、《梅岭三章》等革命诗篇,更使这座历史名山增添异彩,名扬天下。为了保护梅岭古迹,恢复“梅国”胜景,梅关和古驿道已列为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梅岭也列为省重点风景名胜区。近年来,大余县在梅 岭修缮关楼古道,修复沿途建筑,广植梅树,重立诗碑,使古老的梅关和驿道重放异彩,梅岭到处是疏影横斜,迎风傲霜的梅树,驿道亭阁皆 掩映在郁郁苍苍的梅林之中

“梅花之国” 梅岭驿道不仅是沟通南北政治经济的交通要冲,而且是驰名中外的风景胜地。

梅岭梅树众多。一入严冬,红白梅花拥满驿道,点点飞红,妍态迷人,朵朵银装,与雪争白。岭南岭北梅花又各不相同,南枝花落北枝始开, 自古称异。为吟赏这独特的景观,梅岭南北陆续建起寄梅驿、红梅铺、憩云亭、望格阁、通越亭、云封寺、六祖庙等楼台亭阁。许多文苑名宦 中路过梅岭时,都见景生情,吟诗作赋,刻石题碑,为这条繁荣的古驿道添彩增辉。南朝陆凯,路过梅岭时,适逢寒梅盛开,即兴赋诗一首: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这是描绘梅岭最早的一首咏梅诗。北宋时,苏轼贬官海南,路过大庚,欣见岭上红 梅怒放,触景生情,吟咏《庚岭红梅》诗一首:“梅花开尽杂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红雨熟黄梅。”据统计,仅《大 庚县志艺文》中,就收辑张九龄、宋之问、刘长卿、沈期、苏轼、张九成、文天祥、聂古枯、汤显祖、戚继光、解缙、戴衢亭、袁枚等历代名 人的传世佳作二百余首,构成了梅关古驿道清香不绝的梅文化。

千古绝唱“牡丹亭” 牡丹亭坐落于古南安府(今大余县)衙后花园内。园内古木掩映,流水淙淙,花飞蝶舞;园中“朝飞暮卷,云霞翠轩 ,雨丝风片,烟波画船”。这美丽的景致,使得临川才子汤显祖两次逗留南安,驻足流连,心意拱动。在这里,他倾心着墨浪漫主义杰作《牡 丹亭》 (又名《杜丽娘还魂记》),讲述一个缠绵、凄婉的爱情故事:南安太守的女儿杜丽娘,初游牡丹亭后,少女的心扉顿然被撩拨起来, 怀春的心思如春草般滋生蔓长起来,在梦里与理想中的情人柳梦梅相会,因情思得疾而逝。后托梦于柳梦梅。柳梦梅金榜题名钦点状元后,来 到南安府丽娘家前,悲痛欲绝。顿然,裂棺开。柳梦梅抱着丽娘尸身环绕牡丹亭三圈,杜丽娘还魂复生,有情人终成眷属。文因景颂,景因文 传。充满“千般爱惜,万种温存”的《牡丹亭》使汤显祖赢得“东方莎士比亚”的美誉,南安牡丹亭更是因此名播四海,其声誉不亚于滕王阁 和黄鹤楼。

“光照临川笔,春分庚岭梅”。牡丹亭以其独有的魅力,令代代文人墨客魂牵梦绕。途经大庚岭南北的文人骚客,无不来此寻幽探胜,留下佳 词丽句,至少南安府志和大余县志记有不少关于牡丹亭的感怀诗篇。1963年,我国著名戏剧家田汉来到大庚岭下,在牡丹亭旧址挥毫写下赞语 :“留得牡丹亭子在,晶莹应不让金沙”(金沙是指大余产的世界珍品??钨金矿)。

梅岭还是“赣南三年游击战争”的主要根据地。1935年至1937年,项英、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梅岭一带坚持了艰苦卓绝的游击 战争,开辟了红色赣粤边根据地。在那艰苦的岁月里,这里的人民、这里的山岭和溪流流经受了血与火的洗礼,为革命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陈毅气贯长虹的《登大庚岭》、《偷渡梅关》、《梅岭三章》等革命诗篇,更使这座历史名山增添异彩,名扬天下。为了保护梅岭古迹,恢复“梅国”胜景,梅关和古驿道已列为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梅岭也列为省重点风景名胜区。近年来,大余县在梅 岭修缮关楼古道,修复沿途建筑,广植梅树,重立诗碑,使古老的梅关和驿道重放异彩,梅岭到处是疏影横斜,迎风傲霜的梅树,驿道亭阁皆 掩映在郁郁苍苍的梅林之中。

613 Ⅲ-316 卞桥      唐至金    山东省泗水县

中国古代桥梁的杰作??卞桥

卞桥在时间上比北京卢沟桥还要早,从重修算起,距今也已有8 00多年的历史。它与赵州桥、卢沟桥及苏州宝带桥,同为我国现存为数不多的 最早期石拱桥。 

●卞桥集数学、力学、美学于一体,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在我国古代桥梁建筑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与许多古文化遗存不同的是,卞桥是属于平头百姓的,历千年风霜而未呈颓态。 

出泗水县城东南24公里处,泉林的西北端,但见一座石拱桥跨泗河之上。整座桥非常雄伟壮丽,远远望去,好似横卧在泗河上的彩虹 。在古时此地名为卞国,因而桥也就自然称为卞桥了。每到中秋之夜,水中出现双月,故名“卞桥双月”,又叫双月桥。中秋之夜,月印双影 ,景色殊异,旧为“泗水十景”之一。 

卞桥,是山东境内所存最早的古桥。该桥正处在山东中南部由兖州、曲阜通往临沂的古代要道上,在古代交通运输中曾发挥过重要作 用。1977年12月23日被公布为第一批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代经济专题史话?古代桥梁史话》记载,卞桥“可能是全国罕见的晚唐建筑”。金大定二十一年(公元1181年)重修,明万历九年( 公元1581年)曾对部分栏板、望柱进行过补配。桥为东西走向,三孔联拱券砌。桥身长25米,宽7米,高6.5米,两端各有引桥35米。3孔拱形石 桥洞,中间的大孔高约5米,东西两个小孔高约4米。3孔跨径4.5米,拱脚厚0.5米,拱顶厚0.4米,桥面两边各有14根望柱和13块栏板。望柱 顶部刻着方莲图案,栏板四周饰以云水花纹,中间是“太公钓鱼”、“卞庄刺虎”、“周处除三害”、“松下问童子”等几组浮雕,形象逼真 ,大小适宜,是石雕中的精品。桥身两端各有一对石狮相向,蹲踞于须弥莲花座上,光光的狮头可以看出这桥的年份了。券孔两侧顶上均镶有 透雕龙首向南北两面探出。龙头栩栩如生,注视着河面,据当地人讲,这龙头有“镇水”的作用。拱脚处为莲花托石,桥墩下部为梭形迎水。 济宁市文物局的文物专家告诉记者,卞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拱桥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卞桥拱脚处的莲花托石,花瓣圆润肥大,带有显明的晚唐风格,托石以下部分应为晚唐建筑。其重修年代,从金大定二十一年算起, 在时间上比北京卢沟桥还要早,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它与赵州桥、卢沟桥及苏州宝带桥,同为我国现存为数不多的最早期石拱桥。因而在 我国古代桥梁建筑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同时,卞桥还是一处不可多得的古代石刻艺术画廊。卞桥造型美观,建造精工,其本身就是一件不可多 得的古代艺术珍品。它的石刻艺术,包括栏板、望柱、石狮、兽头、须弥座、莲花托石等,采用线雕、浮雕、透雕、整体雕等各种技法,集古 代雕刻艺术之大成。特别是桥面两侧的栏板图案,内容丰富,雕刻精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组成了一条石刻艺术画廊。充分显 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艺术才能。另外,卞桥还是古代桥梁建筑史上的优秀杰作。卞桥不仅造型美观,建造精工,而且布局巧妙,结 构合理,经过精心设计,整座桥浑然一体,坚固异常。虽历经800多年的风雨沧桑,主体建筑除桥面、望柱、栏板外,基本完整无损,照常通行 载重车辆,是将桥梁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完美结合的典型。它集数学、力学、美学于一体,是古代桥梁建筑特别是拱桥建筑史上的杰作。因 此,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卞桥充满沧桑古朴,历千年风霜而未呈颓态。桥下清波长流,两岸杨柳依依。桥下自南而北静静流淌着的一河清静的水,清静得仿佛是 一阵风儿吹过,只可耳闻,未可目睹,只有那“哗哗”的声响和那顺水漂浮、婀娜多姿的青荇,在明白地描述着水的流向,沿河是望不到边的 绒绒的绿。与许多古文化遗存不同的是,卞桥是属于平头百姓的,并且至今还在发挥着它的功用:荷锄而归的农夫从上面走过,疾驰的自行车 从上面滑过,这就是卞桥

675  Ⅲ-378 坪坦风雨桥  清   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

720  Ⅲ-423 波日桥     清    四川省新龙县

波日桥位于乐安乡境内,距离县城36公里,省道217线从旁经过。波日桥横跨雅砻江,是康巴地区年代久远、跨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伸臂木质 结构桥,素有“康巴第一桥”美誉,也属四川四大名桥之一。建于元末明初,由藏区著名建筑师汤东杰布负责设计建筑。1936年,王宏坤率领 中国工农红军红四方面军经过此桥,当地群众又称它为“红军桥”。

737  Ⅲ-440 葛镜桥     明     贵州省福泉市

古城福泉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自然风光绮丽多彩,民族风情浓郁:她有建于1381年的国家级重点文物??福泉水城,有至今已600多年的 国家级文物、中国十大古桥之一的葛镜桥,有道教先师张三丰栩栩如生的石刻自画像与传奇故事,有世界之王千年古银杏树,有独树成林的卧 龙古樟,更有新开避的原生态旅游区蛤蚌河……

755  Ⅲ-458 金龙桥     清     云南省丽江市

又名悻里江桥,位于丽江东南今七河乡下金安村与永胜县大安乡摔里村之间的金沙江上,距丽江县城约80余里。粹里江桥始建于清光绪六年 (1880年)正月,由提督蒋宗汉捐资建造,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是万里长江上架设较早,而保存至今的铁索桥,曾有“万里长江只一桥”的称 喻。 

  铁索桥飞架高峡深谷,凌空垂悬于金沙江激流之上,犹如彩虹卧波,金龙腾空。桥西岸为巍峨险绝的高山,若刀劈斧削般的绝壁逼临金江 ;桥东岸为悻里坡,山势较缓。此桥自建成起迄本世纪50年代末丽华公路树底桥建成通车之前,一直成为丽江东路驿道的必经咽喉,维系着江 东永胜、华坪、宁蒗三县至川西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悻里金龙桥桥面单孔净跨92.3米,引桥(含桥亭)丽江岸长24.2米,永胜岸长15.1米,全长为131.6米;桥宽为3.5米(木板面)。其主体 结构是由18根手工锻制的大铁链悬系两岸,其中16根为承重底链,上横铺木板,再直铺行步木板、横行钉木档成为桥面。其余2根铁链为两侧护 栏,高出底链80厘米,以扁钢条作等距支撑。铁链两端,分别拉设于东西桥亭的地面,再延伸压入引桥石板下,缠绕锚固于引桥地下地龙石室 内的石硫上。 悻里金龙桥建成后,丽江东路驿道畅通,促进了马帮运输的发展,丽江与江东各地之间的经济交流日渐频繁。1985年,金龙桥被 列为丽江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58  Ⅲ-461 双龙桥    清    云南省建水县

久负盛名的双龙桥坐落于建水城西三公里处,是一座三阁十七孔大石拱桥,横亘于南盘江支流的沪江河,塌冲河交汇点上,因两河犹如双龙婉 蜒盘曲而得名。此桥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当时只建成三孔,道光初年又续建十四孔,与原建三孔“雁齿蝉联”,故又名十七孔桥。

  整座桥由数万块巨大青石砌成,全长 148米,桥面宽 3--5米,宽敞平坦。桥上建有亭阁三座,造型别致,工艺精湛,布局得体。 

中一阁层累为三,高撤云霄,前后两阁互相辉映。成丰六年雨辰(1856年),三阁毁于战火。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动工重建 ,至二十四年落成,比旧图为宽敞,中间人阁为三重檐方形主阁,高近二十米,边长十六米,层檐垂叠,檐角交错,雄伟壮丽。底层为桥身通 道,拾级登楼,可远眺万倾田畴,千家烟火,群山起伏,波光鳞鳞等山青水韵。南端桥亭为重檐攒尖顶,檐角正翘,玲珑秀丽。可异经端桥亭 已毁。

  建水双龙桥是云南古桥中规模最大和艺术价值最高的一座桥梁,它承袭我国连拱桥的传统风格,融桥梁建筑科学和造型艺术为体,凝结着 滇南人民高超的技术和智慧,是我国古桥梁中的佳作,在我国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一九六五年,我国桥梁专家茅以升考察后认为应列为中 国现存大型古石桥之列。